
尊敬的各位老師、電機系的各位研究生新生同學們:
大家好!我是來自電博17班的施博辰,導師是趙争鳴教授。非常榮幸在這裡代表電機系在讀的研究生,歡迎各位新生同學加入電機系,開啟人生一段新的旅程。你們當中有些同學是2017年進入電機系本科就讀,當時我非常高興能夠作為新生輔導員迎接你們進入清華,與你們共同度過的日子還曆曆在目;轉眼間四年過去了,看到你們選擇繼續在電機系攻讀研究生,追求更高的學術和人生理想,我要對你們表示最衷心的祝福。在座的還有一些新朋友,你們都是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來到這裡的最優秀的同學,今天也加入了清華電機系的大家庭;作為一名學長和你們的同學,我非常高興和榮幸能夠與你們相識。在這裡,我要對你們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,對你們加入清華電機系表示最衷心的祝賀!
此刻,作為一名即将踏上新征程的研究生,你們一定對未來幾年的生活充滿期待和憧憬。的确,回顧我自己的成長經曆,我感到在清華電機系的研究生經曆,正在使我的人生邁上一個新的台階。一方面,電機系為我們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學術平台,包括最先進的實驗和工作條件、頂尖的學術大師、濃厚的學術氛圍、豐富的國際交流機會,這些為我們聚焦學術前沿、擴展國際視野、潛心科學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;另一方面,電機系的老師、同學和校友,會成為我們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,他們的關心、幫助和支持會助力我們完成研究生階段的成長與蛻變。
在這段新旅途的起點,我想與大家分享三個小的感受和建議。
第一是希望我們能成為與導師“共振”的人。我想,在研究生的幾年時間裡,沒有什麼關系比“導學關系”更重要了,這種重要性甚至超過了你的戀愛關系,因為如果你算一下你的科研工作時長和談戀愛的時長的話,對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來說,前者應該是遠遠超過後者的。所以與導師的默契非常重要。我願意把一種理想的導學關系稱之為一種“共振”關系,就像電路裡面,電感和電容的諧振才能激發出最大的能量。與導師在一起時,如果你們也能形成共振,你們的想法、思路和工作能夠互相激發,形成一種正向的反饋,那麼一定可以在科研工作中産生最大的能量。那麼,如何成為與導師共振的人呢?我們仍然可以用談戀愛來作比喻,我想,這個世界上也許有極少數天生就完美般配的人,但是更多的有緣人是在相處中不斷加深了解、不斷磨合調整,最終走到一起的。所以在這裡,我想特别向大家分享研究生的一個重要的品質,那就是主動性,主動與導師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溝通、交流,而不是等着導師找自己進行工作彙報。這種主動性說明科研工作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而非導師布置的任務。一旦形成這種主動性,就可以逐漸建立起自己與導師的默契,找到你們的共振點,一起合作完成一些有價值的創新工作。
那麼在這個過程中,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珍惜時光,把握方向。生命是有限的,而知識學習和科學研究都是無限的;因此,我們需要把寶貴的青春聚焦到最有價值的工作中,而不要做一個“貪心”的人,什麼都想嘗試,最後可能每項工作都不夠深入。特别是對于博士生後期來說,更重要的是“專”和“精”而非“廣”和“博”。所以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聚焦。但是聚焦的過程中,方向是至關重要的。朝着一個錯誤的方向前進,再勤奮、再聰明的人也隻能越走越遠。所以我們要主動把握方向,利用好電機系和導師提供的科研平台,聚焦于最有價值的科研工作中,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、社會的需要相結合,在人生最富創造力的階段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。
說到這裡,就要提到第三個小的感受,那就是堅韌的重要性。因為真正有意義、有價值的創新工作往往是困難重重的,沒有人做出來過,沒有參考的範本,即便導師也不能完全給出解決方案。在這樣一條探索之路上,必定面臨無數的困難和挑戰,唯有足夠堅韌,才有堅持走下去的勇氣。這聽上去有點令人沮喪,因為我們都更喜歡成功的感受而不是失敗的感受;但是事實上,即便我們是全國最頂尖的研究生,我們仍會面臨無數次的失敗;而且,我們失敗的次數,很可能遠遠多于我們成功的次數:如果不是這樣,那麼我們選擇的工作相比于我們的能力可能就太沒有挑戰了。所以,失敗一定是家常便飯,不要害怕它,而是要以一種堅韌的态度擁抱它,從失敗中學習和成長,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繼續堅韌地前行。
最後,我還想說,身體是科研工作的物質基礎,研究生階段沒有強制的體育鍛煉,但是我們都應該把鍛煉身體内化為一種習慣,保持健康的體魄,努力踐行清華“争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”的理念和目标。
最後的最後,再次歡迎各位同學加入電機系研究生的大家庭,祝賀你們開啟人生新的篇章,祝願你們在這裡收獲自己滿意的成長和進步。謝謝大家!